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实现了对六国的统一,建立了强大的帝国,这一伟业是秦始皇家族几代人共同努力的成果,历时长达140年,正是“奋六世之余烈”的体现。
在秦始皇之前,历史上还有一位对大秦帝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君,他是常常被低估的“大秦帝国总设计师”,即战国时期秦国的第二任君主——秦献公,乃秦孝公的父亲,名为嬴师隰[xí]。
嬴师隰是秦国的第二十四位国君,统治时期为公元前424年至362年。他早期曾流亡于魏国,39岁返回家乡继位,最终在62岁时去世。在位的24年里,他为秦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先前提到,秦献公在继位后,便开始了国内的改革,励精图治,意图改变秦国长期以来的落后局面。
他继位的首年,便做出了一项英明的决策:废除了秦国承袭三百多年的殉人制度,这一举动可谓为秦国复兴开了个良好的开端。
展开剩余81%随后的第二年,他还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:迁都栎阳。
公元前383年,秦献公即位后的第二年,他做出了从雍城迁都至栎阳的决定。栎阳城遗址如今位于西安市阎良区的中心。
作为国都,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核心,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。迁都必然是件费时费力的重大工程,决非轻易可行,国君经过深思熟虑,勇于付诸行动,才能将此一伟大事业进行到底。
从本质上来看,迁都是为了增强政权的稳定性,它综合考虑了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地理环境及人文等多个方面的因素,可能单一原因显著,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。
迁都势必会影响国运,可能导致国家的兴盛或衰落。
迁都通常可分为被动和主动两种情况。被动迁都是因战火影响,外敌入侵造成的,迁都对此时而言是无奈之举。
例如,在西周末年,周幽王沉迷权势,滥用资源,最终引发内外叛乱,首都镐京在战火中愈发破灭,继位的周平王因此无奈迁都至洛阳。这次迁都不仅开启了东周的篇章,也象征着周天子权威的逐渐式微。从此,诸侯割据,整个中华大地进入了战乱的时代。
而秦献公的主动迁都则蕴藏着他深远的雄心。
首要考虑的是国内政治的因素,目的是摆脱秦国宗室势力对君权的影响。雍城自秦德公元年(公元前677年)开始,至秦献公二年(公元前383年)为止,已连续作为都城长达294年,在此期间,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治理国家,成为秦国历史上定都时间最长的都城。
历经岁月,旧贵族在雍城扎根,势力逐渐庞大。这股势力成为了秦献公推行改革的重要阻力,甚至可能会公开反对他的决定。
选择迁都,便是要远离这些历史积淀的权贵,摆脱他们的束缚,秦献公便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治国理政之能。
在迁都后的第四年,即公元前379年,秦献公将蒲、蓝田、善、明氏等边境地区改建为县,并派官吏进行管理,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。
公元前378年,秦国首次实行“入市”,开通集市,对工商业进行规范管理,并抽取营业税,强化了财政收入。继续推行秦简公时期的按实际田亩收税政策,也就是“初租禾”。
“初行为市”与“初租禾”的实施,为秦国国库带来了可观的收入,使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幅增强。
公元前375年,秦献公建立了“户籍相伍”的户籍制度,将五户人家编为一伍,农忙时相互帮助,农闲时则进行军事训练。同时,若有一人犯法,便实施连坐法,使得人人自危,互相监督,秦国的社会治安显著改善。
迁都的第二个考虑则是为了收复河西失地。
在战国之初,魏国为首个进行大规模变法的诸侯国,借助李悝的变革,魏国迅速崛起,成为战国七雄中首个称霸中原的诸侯。
河西之地一直被视为秦国的版图,然而,公元前408年,魏国成功夺取了这一地区,建立了河西郡,秦国的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压制,河西郡也成为秦国东进的心腹大患。这是老秦人的耻辱,他们骨子里有着不服输的精神。
“赳赳老秦,复我河山。血不流干,死不休战!”这一口号饱含了他们的斗志。
当时的雍城位置偏僻,靠西边过于遥远;而栎阳地理位置特殊,直逼秦魏两国的边界,献公的迁都举措不仅显露出收复河西故土的决心,更向魏国发出了警告,秦人绝不会退缩一步。
栎阳的设立成为了秦国命运的转折点。经过二十余年的血战,秦献公终于收复了一部分失地。
作为秦国都城,栎阳的统治时间不足三十年,实际上只是一个过渡性的都城。
在这里,秦献公去世,秦孝公继位,商鞅的变法接踵而至。
秦献公从雍城迁都至栎阳的决策,为秦国带来了希望与机遇。
自此之后,秦国步入了富国强民的快车道,国力不断增强。可以说,从秦献公时期起,未来的君主便有了明确的方针:变法强国,造福人民,最终成就辉煌的霸业!
秦献公的成就毫不逊色于秦孝公,假如没有秦献公的奠基,秦孝公将无法顺利任用商鞅推行彻底变法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兴旺优配-兴旺优配官网-手机炒股软件推荐-股票配资开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