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时期,魏蜀两国之间的战争堪称冷兵器时代的一段奇特篇章。这场持久的战争从公元228年开战,一直到公元263年才以蜀国的灭亡宣告结束,整整跨越了两代人,历时35年之久。这段历史充满了诸多疑问,尤其是魏国的力量远超蜀国——其面积是蜀国的三倍,人口是蜀国的五倍,综合国力的差距几乎是天壤之别。那么,魏国为何要耗费如此之长的时间,才能最终吞并这个如“蚕豆”般小巧的蜀国呢?
魏国在整体战略上,始终把主要的进攻方向指向了吴国,而对蜀国的攻伐并不急于进行。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不愿轻易招惹蜀国。正如那句古话所说:“软的怕硬的,硬的怕愣的,愣的怕不要命的。”蜀国的军人,尤其是在战斗中的勇气,早已声名显赫。翻开三国史,魏蜀两国的战争,大多数是蜀国主动挑起的。实际上,蜀国曾不止一次北伐曹魏,次数已经接近20次。虽然蜀国的地盘仅限川蜀一隅,但他们的备战精神却令人闻风丧胆,几乎到了极致的地步。
展开剩余72%在诸葛亮辅佐蜀汉两代帝王的期间,蜀国的军事策略始终聚焦于“克复中原,光复汉室”,这让他们将所有资源几乎都集中到了战备上。史料记载,从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到刘禅的灭国,蜀国人口一直保持在90万到108万之间。尽管人口基数相对较小,但其常规兵力却达到了10万以上。加上文官武将等各类人员的数量,蜀国常常能维持一个规模超过14万的常规军,军民比例超过15%。如果扣除老弱病残和妇孺,几乎每一个成年男子都得参与到战斗中去。
除了人力方面的调动,经济上的剥削同样极为严苛。刘备和诸葛亮为了支撑庞大的军事机器,几乎将蜀地的民众的财富搜刮一空。虽然历史上有说法称刘备占领成都后,为民众做了不少安民政策,塑造了一个贤明君主的形象,但事实远比表面更为复杂。实际上,刘备一旦稳住成都,他的第一目标就是着手进行北伐。为了扩充粮草辎重,刘备在谋士刘巴的建议下,开始发行一种名为“直百五铢”的大面额虚拟货币,单枚面值相当于五百枚普通五铢钱。虽然其价值与普通五铢钱仅相差两倍,但刘备却宣称它的价值是普通五铢钱的整整一百倍。结果,这种货币的发行使得普通百姓不得不使用,而通过这一操作,刘备成功地套走了成倍的财富。
蜀国人口和财富的巨大调动使得它在军事上具备了强大的作战能力,但这也意味着刘备这种战争状态难以长久维持。魏国的决策者深知,蜀国这种“竭泽而渔”的方式最终会导致自我崩盘,因此不急于与蜀国正面冲突,而是采取了消耗战的策略,等待蜀国的内部问题自然爆发。
正如唐代李白所言: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。尽管是几百年后的唐朝人都感叹蜀道的险峻,当时的魏国人更是深知其中的困难。蜀国虽小,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,使其成为三国中最具防御优势的一方。占据了荆州和汉中后,蜀国拥有了一个天然的战略缓冲区,极难被魏国攻破。魏国若要进攻蜀国,必须经过长安,这一重要的后勤补给站,然而在董卓、李傕和郭汜等人轮番的骚扰下,长安已然荒废,无法承载大规模战争所需的补给。
此外,魏国还必须考虑到吴国的威胁。长安的资源匮乏,如果魏国集中力量从北方调粮草进驻,必然会陷入与蜀国的长期消耗战,而一旦吴国乘机插手,魏国将面临更大的战略压力。最终,魏国决定暂时不去主动与蜀国开战,反而优先消灭与自己接壤的、实力更为强大的吴国。
这一战略决定体现了魏国的深思熟虑。在数十年的较量后,魏国意识到,蜀国尽管全民皆兵,战备充足,但其战力依然有限。蜀国虽然短期内气吞万里,但在长期的困顿和资源的消耗下,其国力最终会衰退。于是魏国在处理与吴国的关系时,始终不急于消灭蜀国,因为在魏国看来,蜀国并不是一块致命的威胁,而吴国才是更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。
曹操一生兵如神,横扫各路强敌,唯一的败绩便是赤壁之战。赤壁之战的惨败,几乎让曹操失去了其昔日的荣耀,也因此,这场失败成为了他心头的痛。即便在赤壁之后,曹操仍然两次亲自出征吴国,曹丕继位后,也不止一次亲征,试图一举解决吴国这一隐患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曹魏逐渐意识到吴国坚韧如“小强”,根本无法一举摧毁。反观蜀国,则因战争准备的过度,已经开始走向衰败,最终姜维的悲壮一战后,蜀国的命运也走到了尽头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兴旺优配-兴旺优配官网-手机炒股软件推荐-股票配资开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